近日,王府井工美大厦展销一批上世纪90年代的工艺美术精品,吸引了不少收藏者和消费者前来“淘宝”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也勾起了人们对北京工艺美术历史的好奇。
70多年前,新中国让濒临“人亡艺绝”的北京工艺美术重获新生,如今,历经时代与市场考验的它,正创新谱写惊艳世界的新华章。
特种工艺获新生佳作辈出
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明永乐迁都北京以后,北京成了全国优秀手工艺品的荟萃之地,北京的工艺美术逐渐形成了“京派”风格。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创造了精巧瑰丽工艺品的手艺人却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改行转业,流离失所。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到了濒于“人亡艺绝”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北京的工艺美术行业不仅全面恢复了生产,并且取得了飞跃发展。
为了更好地恢复和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北京成立了特种工艺公司,扶植特种工艺的生产,帮助解决原料和销路问题;设立了工艺美术工厂、花丝镶嵌厂、雕漆厂、首饰厂、象牙雕刻厂、金漆镶嵌厂、玉器厂、珐琅厂、地毯厂等一批大型生产基地;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挑补绣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学校,加强工艺美术品创造设计的指导和人才的培养。很快,工艺美术厂坊、工人、产值就逐年增加,许多种工艺品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景象。(1954年8月20日《北京日报》2版,《人民时代的北京特种工艺》)
在党的“保护、发展、提高”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转行卖白菜的“面人郎”郎绍安、在中学做杂工的内画壶艺人叶奉褀等老艺人纷纷归队。为鼓励老艺人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根据艺人们的技艺特长和作品的艺术价值,给48人以“老艺人”的光荣称号,并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老艺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如牙雕老艺人杨士惠、玉器老艺人刘德瀛、绒绢纸花老艺人金玉林被选聘为市政协委员。(1957年7月26日《北京日报》6版,《党的关怀 有如甘霖 手工艺人 枯木逢春》)
在旧社会受尽苦难的老艺人们得到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怀,内心非常感动,积极制作出罕见的作品。本市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铁花、景泰蓝海棠花瓶和六瓣瓶、铜胎烧瓷、戳纱、内画壶、面人等工艺美术品。一些老艺人在热爱新社会的感情激发下,创作出反映新中国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如白玉“东方巨龙花熏”、5.5尺高的景泰蓝“百花齐放大瓶”、立体牙雕“百花篮”以及挑花“武汉长江大桥”等许多大型作品,都是工艺美术行业过去没做过也没敢想过的佳作。(1959年9月19日《北京日报》2版,《古老的工艺美术大放异彩》)
1961年,北京工艺美术厂景泰蓝老艺人金世权在精心创作新作品梅花鹿。 高宏摄
在生活有保障、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许多老艺人还将自己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玉器老艺人潘秉衡公开了保守十几年的“压银丝”绝技,“葡萄常”常桂禄将家传百年的绝技全部公开,“泥人张”张景祜毫无保留地把张家技法传授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工作室的学生。(1962年6月22日《北京日报》2版,《“泥人张”“面人汤”热心传艺》)老艺人们不仅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保持和发扬了北京工艺美术品富丽堂皇、古朴雅致、精工细作、坚实耐用和富于民族色彩的地方风格,更造就了人才,培养了接班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工艺美术品在国内外各种展会上都受到热烈欢迎。在北京举办的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艺术发展有了卓著的成就。”(1957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2版,《巧夺天工 引人入胜 一万多人参观了工艺美术品展览》)在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国、叙利亚、埃及、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博览会或展览会上,北京工艺美术品同样受到了高度赞赏。古老的北京工艺美术行业,日益繁茂地开放出朵朵新花,走上了新的广阔发展道路。
连夺国际金奖为国争光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北京工艺美术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优秀产品屡获国际金奖,北京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创新与市场两旺的黄金十年。
1979年,北京工艺美术已拥有一支2.5万多名职工和十几万城乡加工人员相结合的队伍,从业人数远远超过历史最兴盛时期。工艺美术行业的创新技艺也层出不穷。1984年,北京工美行业一举获得民主德国莱比锡、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和波兰波兹南三个世界博览会的三项金奖。在民主德国莱比锡城春季国际博览会上,陈列在玻璃柜最前列的巨型镂空雕漆花篮盘,被围了里外三层。北京雕漆工艺美术家杜炳臣创造的花卉镂空技艺,让雕漆花篮盘中的花瓣娇嫩妩媚,花叶翻转折叠,整件作品玲珑剔透,巧夺天工。一位对东方艺术颇有研究的学者连连称赞:“北京雕漆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进展。”北京工艺美术珍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4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工艺品在国外》)
北京的工美企业不断探索和钻研,大胆研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为工艺美术家族“添丁进口”。华艺景泰蓝厂融景泰蓝与绘画技法于一炉,采用独特工艺制作出珀晶工艺屏风及壁画,在外贸市场及国内高级宾馆都受到欢迎。振华工艺品厂的象牙与景泰蓝结合人物,深得外商喜爱,一些国内顾客也希望购买收藏。囿于象牙原料紧缺,难以大量生产,他们便自己研制出质感逼真的仿象牙材料。用仿象牙材料制出的工艺品,一拿到国内旅游市场,便立即成为抢手货。(1987年12月7日《北京日报》1版,《适应多层次消费开发多档次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艺品的消费需求也大大增加。北京工美行业为此创新制作了多种艺术化的生活品,虽售价几倍于普通生活品,但仍然特别受人们喜爱。
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内,四五十元的景泰蓝台灯、20多元的真丝绣花女衣,都是供不应求的热门货。买工艺品的普通农民多了。一位来自京郊十八里店的老农民一眼就相中了价格16元的红木烟斗,付钱时自豪地对服务员说:“现在跟从前不同了,用的东西也要讲究点儿了。”买中高档工艺品的城里人也多了。在专售中高档产品的“聚珍宫”里,一对青年工人购买了一只40多元的景泰蓝瓶,还有一对中年教师为女儿结婚购买了一台30多元的软木画座表。两位教师高兴地说:“这种表又实用又是艺术品,贵点儿也满意。”(1984年2月11日《北京日报》2版,《工艺品市场出现三个变化》)
上下求索“百工”涅槃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前期发展过快,再加上市场恶性竞争、赝品泛滥,最终导致工美行业经历了工厂倒闭、人才断档、行业萎缩困境。虽然北京工美行业发展举步维艰,但并未就此止步不前,而是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坚韧地开启了上下求索的振兴之路。
随着京城现代化商城的不断出现,始建于1970年的工美服务部呈落伍之势,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购物需求。1995年,素有“中国工艺美术品专营第一店”之称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送别了最后一批顾客,迈出扩建新商厦的步伐。三年后,一座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型大厦——北京工美艺术世界在原址全新迎客。新工美大厦突出新产品开发、传统产品的深度和珍精品开发,除北京工美集团50多家企业、数十位工艺美术大师等名厂名家作品之外,还吸收引进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名厂名家作品,充分发挥出“中国工艺美术品专营第一店”的服务功能。(1998年6月30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工美艺术世界再现“第一店”风采》)
为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北京在2002年出台《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设专项基金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本市还制定发布了《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珍品及工艺大师认定办法》,实行传统工美技艺、珍品及工美大师评审认定制度。2003年,《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出台,北京每年拨出300万元专款用于保护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和技艺,以破解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难题。市政府出资鼓励大师带徒传艺,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属首创,同年即实现首批名师开门收徒,67位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和15位北京民间工艺大师一下收了艺徒179名。(2003年7月25日《北京日报》5版,《82位工美大师收徒179人》)
也是在2003年,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工艺美术创作和研发基地——京城百工坊正式开坊。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包括30多个特色工艺坊和100位大师工作室,品种涉及景泰蓝、玉雕、牙雕等“燕京八绝”,以及泥人、内画等20余个类别的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百工坊也是保护和振兴工艺美术行业的一种探索,期待通过给手艺人开设工作坊,将其推向市场,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2003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百工坊开坊》)
在市场的惊涛骇浪面前,传统工艺美术努力探索着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要求的创新路径。北京金漆镶嵌厂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人们的喜好,挖掘发展“流水断”“龟背断”等断纹工艺,使得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几可乱真,开发出贴近生活、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北京珐琅厂则将景泰蓝引入建筑业,开启了景泰蓝创新应用的新天地。(2010年7月19日《北京日报》3版,《“燕京八绝”的艰难传承》)
“国礼造办”再创华章
2003年,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发布仪式上,两方美玉雕成的奥运徽宝格外引人注目。奥运徽宝是以故宫珍藏的“奉天之宝”盘龙玉玺为设计制作原型,由北京工美集团玉器大师精心雕刻而成。传统工美技艺大展宏图的转机,就这样伴随举世瞩目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欣然而至。
此后,北京工美与国礼结下了不解之缘。APEC会议上惊艳四座的“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繁花”手包套装、“和美”果盘国礼,送往世卫组织的针灸铜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礼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国礼……被民间誉为“国礼造办处”的北京工美,借由精妙设计和精湛技艺的国礼带领北京工艺美术行业重新走向世界舞台,推动工美行业向高精尖方向升级发展。(2014年12月22日《北京日报》11版,《工美:借国礼华丽转身》)
说到底,传承北京工艺美术的核心是带徒。借着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北京象牙雕刻厂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助下,时隔20年再次招收学徒——7位北京工业大学雕塑等专业的大学生。这批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得到了牙雕老艺人们毕生所学的真传,尚未出徒就已摘得国家级和市级非遗博览会、工艺美术博览会等展会和评比的8个奖项。2012年他们正式出徒时,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已有164名大学生学徒。大学生的加入,不仅意味着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还代表了北京工艺美术的一个转型方向——不再以量取胜,而是以精品取胜,占领高端市场。(2012年7月11日《北京日报》8版,《7位象牙雕刻大学生学徒“出徒”》)
2012年起,北京工美技校非遗大师授课开创先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漆技艺传承人李志刚就是这里的在编教师。他的学生张嘉伟回忆,入学后,每一步都有大师或实训老师悉心指导。更幸运的是,优秀学生还参与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礼制作中,一万八千多刀刻成的锦纹就出自他们之手。(2019年6月21日《北京日报》6版,《工美技校为老手艺培养年轻接班人》)
2019年,北京工美技校河北曹妃甸实训基地启用。今年4月,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揭牌。未来,将有更多高端技能人才加入北京工艺美术产业,接续创造北京工美新华章。
资料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记者:黄玉迎
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