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0亩曾经的荒漠今年变成了绿洲小麦良田,小麦总产量达到8.3万公斤。
而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2300亩“沙漠水稻”迎来首次丰收,平均亩产达603.13公斤!
曾经的沙漠,如今的“吨粮田”,中国到底使了什么招数,让全世界震惊?
“每亩地能产将近480公斤小麦,也就是说每亩地能解决至少3个埃及人一年的口粮问题。”除小麦外,地里还种植了苜蓿、土豆等作物,长势也十分喜人。
沙漠里能种出粮食,说直白些,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科技与创新。
展开剩余80%曾经的新疆,在很多人印象中是“生命的禁区”。中国融通集团农发乌鲁木齐区域公司却在这片650亩的荒漠上创造了奇迹。
运用了无膜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与沙地栽培技术开始种植小麦,而这套系统推动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相较传统漫灌方式节水40%,小麦需水量仅为传统种植的三分之一。
另外在和田县的“沙漠植物工厂”,这里的温室冬天不加温,室内温度也能超过15℃,水稻全年都能种植。
更神奇的是,植物没长在土里,那些看起来像“土”的基质,原料多是当地“废料”:炉渣、粉煤灰混上近一半沙漠沙。
不过尽管成果显著,但沙漠农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水资源短缺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戈壁、沙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处理好生态保护和设施农业发展关系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西北寒旱地区和戈壁地区,如何在保护生态和深度节水的前提下发展设施农业,需要更为科学的政策设计和更为坚实的科技支撑。
不过资金短缺也是制约因素。戈壁、沙漠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设施农业资本回收周期相对较长,对社会资本吸引力相对较弱。
改善装备、提升机械化水平等均需要资金投入,资金短缺难题制约着设施农业提档升级。
但终归是一环熬一环,单以举例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兴安镇,5.4万亩油莎豆田迎来了丰收季。
而这颗“小豆子”不仅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更串联起一条覆盖种植、加工、养殖、生态修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数据显示,种植油莎豆后,兴安镇年降雨量从不足30毫米增至130毫米,7级以上大风天数减少三分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提升至1.3至1.4。
节节攀高的收粮率,沙漠变粮田的本领,也正在为其他地区提供方案。
在内蒙古磴口县,沙地玉米平均亩产1348.07公斤,创造了全国沙地玉米亩产纪录。
而这一成绩便是得益于磴口县创新集成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形成了“密度突破+精准水肥+机械集成”的绿色高产模式。
紧跟科学有序推进“三北”农田防护林修复,对当前退化的农田防护林进行分区、分类、分级,明确退化成因。
并推广示范一批行之有效的退化林修复技术模式,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确保农田不变沙源。
且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38团,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少昆团队,选择耐高温玉米品种。
甚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盛夏的高温环境下也能正常授粉,提高产量。
越发明显的丰收季和产量,谁又能想到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景象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却是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丰收图景。
发布于:江西省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